-
双滦区审批改革提速增效 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
在深化“放管服”改革背景下,双滦区以“承德办事一次成”为目标,通过流程再造、集成服务等举措大幅提升审批效率,为招商引资注入新动能。审批时限从15天压缩至8.5天,190项事项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线上线下双轨并行构建高效服务体系,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一、审批权限集中化改革 双滦区整合15个部门190项审批职能,废止原有15枚部门印章,启用统一审批专用章。通过“应进必进”原则,将分散权限归集至行政审批局,形成“一部门一站式”办理模式。改革后机构人员精简三分之二,日均接待量达900人次,月均办件量1.4万件,服务效能提升显著。 二、窗口服务分类集成 打破部门窗口分割现状,按公民、企业、项目三大类重构服务窗口。推行“一窗首问负责制”,实施分类联办与证照同步办结机制。申请材料压减30%以上,企业开办全流程时限缩短至1个工作日内,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实现“一表通办”。 三、智慧政务双轨运行 投入3000万元建成智能化政务服务中心,设置62个标准化窗口,集中办理485项事项。同步开发电子审批系统,实现受理、审批、监察全流程线上化。“政务服务短信通”实时推送办理进度,网上办事材料、标准、时限“三统一”覆盖率达100%。 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改革后市场主体登记量同比增长23%,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提速58%。通过“互联网+监管”平台,事中事后监管效率提升40%。双滦区已形成“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标准化服务模式,成为区域营商环境改革样板。
2025-08-26
-
隆化县苔山轻化工园区迎来装备制造产业新突破
近日,隆化县通过招商引资成功推动装备制造领域重点项目落地,承德高线悬挂输送机厂与隆化县输送机械厂合作建设的智能化输送设备生产基地在苔山轻化工园区正式开工。该项目将进一步提升区域产业链协同能力,为京津冀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项目定位与产业协同 该基地聚焦汽车制造配套领域,核心产品为智能化悬挂输送系统及配套吊具,属于工业自动化关键设备。项目规划整合两家企业在机械加工、机电一体化等领域的技术积累,填补了冀北地区在汽车生产线专用装备领域的产能空白。 二、园区配套与区位优势 苔山轻化工园区作为隆化县重点打造的产业集聚区,已建成标准化厂房12万平方米,配套建设了物流仓储中心和检测中心。园区距承德市区40公里,紧邻京通铁路和承赤高速,交通网络完善。此次新项目选址园区东区,可共享现有基础设施与政策红利。 三、技术升级与产能规划 生产基地将引进激光切割机、机器人焊接工作站等先进设备,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提升产品通用性。建成后不仅可满足华北地区汽车厂商需求,还将辐射东北市场。产能设计兼顾柔性化生产特点,可适配新能源与传统汽车产线的差异化要求。 四、经济与社会效益 根据规划,项目达产后将带动本地就业约200人,同步促进周边钢材加工、电机配套等上下游产业发展。隆化县已将该项目纳入年度重点工业项目清单,预计投产后可提升县域装备制造业产值规模30%以上,进一步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五、可持续发展措施 建设中严格遵循绿色工厂标准,采用光伏发电系统和余热回收装置。厂区绿化率将达25%,生产流程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确保与园区生态保护要求相协调。 目前,隆化县已成立专项工作组对接项目建设,在审批流程、用工培训等方面提供全周期服务。该项目的实施标志着苔山轻化工园区向高端装备制造特色园区转型迈出关键一步。
2025-08-26
-
滦平县创新招商机制打造京津冀产业转移新高地
滦平县近年来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通过构建差异化政策体系、优化全流程服务机制,成功探索出一条以制度创新驱动产业集聚的高质量发展路径。该县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以五大功能区建设为空间载体,通过精准施策吸引优质企业落户,形成招商引资与产业升级良性循环的发展格局。 一、构建梯度化政策扶持体系 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需求,滦平县出台专项企业上市扶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实施"前三年全额返还、后五年减半奖励"的税收优惠机制。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推出覆盖土地供给、人才引进、研发投入等12个维度的政策包,其中对固定资产投资超5亿元的项目配套基础设施补贴。北京天宏阳光等科技型企业落地后,其光伏新能源项目已带动形成超20亿元产值的产业链集群。 二、创新矩阵式招商管理体系 建立"1+6"工作推进机制,由县主要领导牵头成立项目决策委员会,下设六大专业化服务平台。投融资平台整合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设立20亿元产业引导基金,基础设施平台统筹推进开发区"九通一平"标准化建设。通过签订目标责任状,将招商任务分解至23个职能部门和15个乡镇,实行月调度、季考核的动态管理。 三、打造极简审批服务模式 行政审批局整合原分散在28个部门的427项服务事项,创新推行"一证通办"改革。企业凭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即可办理从注册登记到施工许可的全流程审批,办理时限压缩82%。通过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池,项目备案类事项实现"秒批秒办",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压减至35个工作日内。 四、强化要素保障支撑能力 规划建设中的京沈高铁滦平站区,已预留3000亩产业用地用于承接中关村科技型企业外溢。配套建成省级研发中心3个、技能人才培训基地5处,与京津12所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生态环境部门实施"环保指标预支"制度,对优质项目优先保障能耗指标,近三年累计解决企业排污权指标交易需求56宗。 五、形成产业协同发展效应 依托"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定位,重点培育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绿色食品三大主导产业。目前经济开发区已入驻京津转移企业47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达63%,形成新能源装备、医疗器械两个特色产业园。2023年新引进项目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首次突破70%,县域经济结构实现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的根本转变。 通过系统性制度创新,滦平县已构建起"政策-服务-载体"三位一体的招商引资生态体系。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该县正逐步成为环首都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样板。
2025-08-26
-
围场住建局以招投标改革助推招商引资提质增效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近年来通过深化招投标管理机制改革、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强化房地产市场监管等举措,为县域招商引资营造了高效透明的营商环境。其中招投标环节累计节约财政资金615万元,审批效率提升30%以上,实现了工程建设领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一、构建阳光招投标体系降本增效 围场住建局严格执行"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原则,对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实施全流程电子化招投标监管。通过推行资格预审制度、优化评标办法、建立投标人信用档案等创新措施,有效遏制围标串标行为。数据显示,当地在建工程项目平均投标参与家数较改革前增加2.3倍,中标价较预算价下浮率达7.2%。 二、行政审批改革释放市场活力 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领域,该局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等事项办理时限压缩至法定时限的60%,推行"多审合一""多证联办"机制。针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建立绿色通道,实行容缺受理和并联审批,某产业园项目从拿地到开工仅用28天,创下当地项目落地新速度。 三、房地产市场监管筑牢风险防线 通过建立预售资金监管系统、完善商品房网签备案制度,围场住建局实现对17.94亿元房地产投资的全周期动态监测。重点整治"未批先售""虚假宣传"等违规行为,2023年开展市场巡查42次,约谈开发企业8家,维护了购房者合法权益。 四、智慧监管平台提升服务能级 投入运行的工程建设数字化监管平台,整合了招投标、施工许可、质量安全等9大模块,实现"一网通办""一网统管"。该平台累计归集企业信用数据1200余条,为行业精准监管提供了数据支撑。 当前,围场住建局正推进工程担保制度试点,探索"承诺制+信用监管"新型管理模式。通过持续优化住建领域营商环境,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08-26
-
滦平电力护航校园安全 创新形式普及用电知识
在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与招商引资工作的深度融合中,滦平县将校园安全教育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环节。国网滦平县供电公司持续深化"电力科普进校园"系列活动,通过创新互动形式构建校园用电安全防护网,为当地教育事业发展注入专业力量。 一、多维宣教体系筑牢安全防线 滦平县供电部门结合中小学生认知特点,开发"理论+实践"宣教模式。专业技术人员运用三维动画演示电流传导原理,展示绝缘材料实验对比,并设置VR触电模拟体验区。在第二小学活动现场,自主研发的"安全用电智慧沙盘"通过声光联动效果,直观呈现违规用电引发的线路短路、设备起火等场景。 二、课程资源开发形成长效机制 供电公司联合教育部门编制《中小学生电力安全读本》,配套开发AR识别卡片。学生使用移动终端扫描卡片即可观看应急处置动画,读本内容涵盖家庭用电隐患排查、户外电力设施避险等六大模块。建立"电力安全第二课堂"资源库,累计开发微课视频28个、互动课件15套。 三、基础设施升级消除潜在风险 在开展宣教活动同时,专业技术团队对全县12所中小学开展用电设施义诊,重点检测老旧线路绝缘性能、漏电保护装置灵敏度。采用红外测温仪对配电柜进行全方位扫描,更换不符合标准的开关插座136个,改造存在安全隐患的照明线路2300米。 四、家校协同机制扩大覆盖范围 创新推出"1+N"传播模式,通过学生向家庭发放《居家用电安全自查清单》,组织"电力安全亲子工作坊"。开发微信小程序"安全用电知识闯关",设置积分奖励机制,累计吸引5000余个家庭参与线上学习。在社区设立电力安全宣传站,定期开展居民用电咨询活动。 五、专业队伍建设保障服务品质 供电公司组建由28名青年技术骨干构成的"电力科普讲师团",定期接受教育学、儿童心理学专项培训。建立校园电力安全服务档案,实行"一校一策"精准服务。开展讲师技能比武大赛,创新开发的"电力安全飞行棋"教具获得省级职工创新成果奖。 滦平县通过政企协同构建的校园电力安全教育体系,已形成可复制的标准化操作流程。该模式将逐步推广至周边区县,持续提升青少年安全用电素养,为构建平安校园贡献专业力量。
2025-08-26
-
承德木煤产业升级助力生态转型与招商引资提速
近年来,承德市将木煤产业作为生态治理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政策引导与技术创新,推动产业链向规模化、智能化升级。目前,全市已形成33家木煤企业集群,年产能突破45万吨,成为华北地区清洁能源转型的典型案例。这一发展模式不仅优化了区域能源结构,还为招商引资提供了绿色产业新赛道。 一、政策规划引领产业布局 承德市依托林业资源禀赋,制定专项发展规划,明确木煤产业在减碳降耗中的定位。2021年出台的《清洁能源替代行动计划》将木煤纳入重点扶持领域,通过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入驻。丰宁、围场等县区建立产业园区,形成原料采集、加工制造、终端应用的闭环体系。 二、技术创新驱动产能提升 以宏森集团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引入自动化生产线,将传统木煤生产能耗降低30%。2022年承德市与科研机构合作研发秸秆混合压制技术,使原料利用率提升至90%以上。部分企业探索“木煤+生物质发电”模式,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 三、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木煤替代散煤使用后,承德市重点区域PM2.5浓度同比下降12%。2023年行业统计显示,每万吨木煤可减少标煤消耗1.2万吨,对应减排二氧化碳3万吨。生态改善带动旅游、康养等关联产业投资增长,近两年落地项目总投资额超20亿元。 四、区域协同构建绿色屏障 承德市与相邻城市建立原料调剂机制,在滦平、隆化等县建设跨区域收储中心。2024年启动的“京津冀木煤清洁供热示范工程”,推动产品销往周边城市,预计年内覆盖供热面积500万平方米。 五、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市场监管部门建立木煤质量追溯体系,对33家企业实施动态评级。金融机构开发“碳减排专项贷”,累计发放贷款8.7亿元。当前,承德市正申报国家级生物质能源示范基地,进一步巩固产业优势。
2025-08-25
-
承德双桥区打造名优花卉基地助力生态旅游升级
双桥区通过招商引资推动现代农业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计划在双峰寺镇及承德县仓子乡新建90亩名优花卉基地。项目将建设现代化温室、灌溉设施及配套仓储,建成后市民可近距离观赏多样化花卉品种,进一步丰富区域文旅资源。 一、项目规划与区位优势 双桥区依托双峰寺林场及仓子乡新兴村的生态资源,选址建设花卉基地。该区域气候适宜、水源充足,具备发展集约化花卉种植的条件。项目规划包含四连栋温室、单栋温室及配套基础设施,旨在打造集生产、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二、设施建设与技术应用 基地将新建2座四连栋观赏温室和6座单栋温室,覆盖高、中、低不同温控需求。灌溉系统方面,计划铺设1.8千米输水管道并配备滴灌设备,提升水资源利用率。仓储区域设计为200平方米,用于花卉采后处理与物流周转。 三、生态效益与文旅融合 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培育花卉超50万株,涵盖本土及引进品种。通过温室调控技术,可实现四季观赏,弥补北方冬季花卉景观空白。同时,基地将联动周边景区,开发研学、摄影等衍生业态,推动承德“农业+旅游”产业升级。 四、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该工程是双桥区乡村振兴重点项目之一,通过土地流转带动村民就业,并引入企业合作拓展销售渠道。未来还将探索花卉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专家指出,此类项目对京津冀生态协同发展具有示范意义。
2025-08-25
-
河北安国等18市县获评省级园林城市(县城)
河北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取得新进展,安国市、河间市等4个县级市和滦平县、抚宁县等14个县城被正式命名为"河北省园林城市(县城)"。此次评选将进一步优化区域生态环境,为招商引资创造更优质的绿色发展基础,标志着河北省城乡绿化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园林城市创建推动生态提质 此次入选的18个市县在绿地系统规划、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林荫路推广率等指标上均达到省级标准。以南宫市为例,该市通过建设环城绿带和湿地公园,使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升至38%;固安县则依托永定河生态廊道建设,形成"三季有花、四季见绿"的景观格局。 二、县域绿化突出地域特色 卢龙县结合长城文化带实施立体绿化,打造"山水相依"的园林景观;吴桥县将杂技文化融入街头绿地设计,建成12个主题游园;承德县依托避暑山庄周边生态修复工程,构建多层次植被体系。评审数据显示,14个县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均超过9平方米,超出省定标准20%。 三、长效机制保障绿化成果 各地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深州市实行绿化养护市场化运营,累计投入管护资金超亿元;威县创新"林长+河长"双轨制,实现绿化资源数字化管理。省级财政对达标市县给予专项资金奖励,用于绿化设施维护升级。 四、绿色经济赋能县域发展 园林城市创建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河间市通过建设红木文化园林,年吸引游客超50万人次;南皮县发展苗圃产业,年育苗量达2000万株。生态优势正转化为招商优势,永清县依托森林公园引进8家环保企业,总投资额突破30亿元。 此次命名后,河北省省级园林城市(县城)总数已达87个,全省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平均提升至41.2%,下一步将重点推进京津冀生态协同示范区建设,持续优化城乡人居环境。
2025-08-25
-
承德河钢承钢埋弧焊丝钢直销量同比提升21%
2024年以来,承德河钢承钢线材营销中心围绕高端埋弧焊丝钢市场开发持续发力,通过技术创新、市场拓展与服务升级,实现直销量同比提升21%,新增3家高端客户,产品质量获客户高度认可,为区域招商引资及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精准研判市场需求,拓展高端应用领域。该中心深入分析2024年国内高端制造业发展趋势,聚焦精密仪器、石油管道等领域对高性能焊接材料的迫切需求,将其列为市场开发重点方向。通过调研行业技术标准与客户个性化需求,制定针对性产品开发计划,推动埋弧焊丝钢从传统领域向高端装备制造、能源管道建设等新场景延伸,有效填补区域高端焊丝钢市场供给缺口。 二、发挥技术特色优势,筑牢产品质量根基。依托企业技术研发平台,该中心联合技术部门持续优化埋弧焊丝钢生产工艺,在化学成分控制、轧制精度提升等关键环节实施技术攻关。通过采用精炼工艺降低杂质含量、引入智能化轧制控制系统提高通条性能稳定性,产品各项指标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其中尺寸精度控制在±0.05mm以内,拉拔断裂率降低15%,为客户后续加工提供可靠保障。 三、构建全周期服务体系,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建立覆盖售前、售中、售后的一体化服务机制,售前为客户提供材料选型、工艺适配等技术支持;售中通过生产进度可视化系统实时反馈订单状态;售后组建专业团队快速响应质量咨询与使用问题。2024年以来,客户满意度调查显示,产品交付及时率、问题解决效率等指标均较上年提升10%以上,客户复购意愿显著增强。 四、深化产业协同发展,赋能区域经济升级。作为承德钢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河钢承钢埋弧焊丝钢销量的稳步增长,不仅带动了本地铁矿石、辅料等上游产业发展,还通过产品质量提升吸引了更多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关注,为区域招商引资创造有利条件。目前,该产品已进入国内多家大型石油管道制造企业供应链,助力承德打造高端金属材料产业集群。
2025-08-25
-
承德燕山园区钢筋品牌以科技创新引领行业升级
近年来,承德市燕山园区依托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持续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吸引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落地发展。河钢承钢作为园区骨干企业,凭借在高端钢筋领域的突破性成果,于2017年获评中国钢筋品牌计划“科技创新榜样”,成为全国仅11家入选的钢筋品牌之一。这一荣誉不仅彰显了企业在含钒高强抗震钢材研发上的领先地位,也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一、技术突破奠定行业标杆地位 河钢承钢作为“燕山牌”螺纹钢筋的源产地,长期专注于全规格、全等级抗震钢筋的生产与研发。2017年,企业自主完成的“600兆帕级热轧高强抗震钢筋开发及稳定性研究”项目通过国家级鉴定,专家组由中国金属学会、中国钢研科技集团等权威机构组成。该成果实现了HRB600E含钒高强抗震钢筋的工业化生产,其工艺技术被认定为国内领先水平,推动了热轧钢筋制造技术的迭代升级。 二、含钒特色助力产品高端化 依托承德地区丰富的钒钛资源,河钢承钢将钒微合金化技术应用于钢筋生产,显著提升了产品的强度、韧性和抗震性能。HRB600E钢筋的屈服强度达600兆帕以上,同时满足高抗震等级要求,适用于超高层建筑、大型桥梁等国家重点工程。这一技术路径不仅降低了合金成本,还形成了差异化竞争优势,成为企业抢占高端市场的核心支撑。 三、产学研协同驱动创新生态 企业联合多家科研院所构建了“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体系。通过共建实验室、联合攻关项目等方式,持续优化成分设计、控轧控冷工艺等关键环节。2017年后,河钢承钢进一步将数字化技术融入生产流程,建立了从原料到成品的全生命周期质量管控系统,产品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 四、绿色制造赋能可持续发展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河钢承钢率先推广绿色低碳生产工艺。通过余热回收、废渣综合利用等技术,吨钢能耗较行业平均水平降低15%,废水循环利用率超98%。其高强抗震钢筋因减少建筑用钢量约20%,间接降低了施工过程中的碳排放,被列入多省市绿色建材推广目录。 承德市燕山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围绕新材料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支持企业扩大在特种钢材、智能制造等领域的优势。河钢承钢的实践表明,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传统产业同样能焕发新活力,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示范。
2025-08-25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